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路线:专业+集成

    在很多施工企业管理者为企业信息化到底是选择“一家化”方案还是选择“专业 集成”路线发愁的时候,也许220多年前现代经济学的创立者亚当·斯密,早已给今天的我们开出了一剂良方。他的被现代人称之为经济学圣经的《国富论》前三章都在揭示一个既简单又深刻的道理——专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专业化能够带来更多的效益。

    但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为什么又会存在“一家化”的现实呢?同样,亚当·斯密给了我们指点了迷津。他指出,某个细分市场过于狭小或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的时候,专业化往往不受到重视。因为专业本身也就意味着专注某领域,因为空间的过于狭小导致它的基本生存问题都不能保障……

    今天的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恰恰就处在行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存在“一家化”的认识并被某些客户接受也就成为一种必然,这背后涉及到施工企业对“专业 集成”路线本身的认知程度,还与客户对专业系统的专业性认知、集成技术、管理软件行业需要遵循通用的行业标准等要素有关。

    专业的组织干专业的事情带来的是有效性,产生的是更大的投入产出比。对于施工企业管理而言,日常管理如经营预算、财务管理、人力资源、视屏监控、项目管理等都是不同的业务,背后都有不同的专业人士来驾驭。面对各个专业的管理需求,其背后所支撑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必然会提出明确的专业性需求。客户的普遍观点是在能够满足需求的前提下,选择一家软件企业总是比多家强。但现实是没有一家软件企业能真正完成这个要求,因为对专业业务的理解和认知需要积累和沉淀。过去只专注于某单一业务的软件厂商,在了解了一些朴素的道理、积攒了一些肤浅的认知之下,开发出所谓的跨行业整体解决方案之说更多是噱头,它只是表面满足了企业浅层需求而已,实施起来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是巨大的。

    事实上,当更多的客户认识到这个层面,再去面对专业业务信息化需求时,也会选择专业化的管理系统来实现,随之而带来的问题是各个业务系统之间信息无法实现互通,继而形成“信息孤岛”的困惑。如何解决这个新问题?只能用集成的办法来解决。

    专业系统之间的信息互通问题用集成技术来解决。集成主要包括基于数据共享的集成、基于消息代理的集成、基于服务架构(SOA)的集成以及基于Agent技术的集成等,这些技术在实现上都比较自由灵活,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包括非标准化、费用昂贵等因素,总体效益性不高。为了较好地解决企业信息化的集成问题,需要企业操作系统(EOS)的支持。企业操作系统的建设是为了进行IT环境的管理和环境变化时系统的自适应、为企业应用提供各种各样的公共服务,进行系统集成,消灭“信息孤岛”,为应用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用户、认证、安全、界面方面的管理,并把这些功能封装为API接口,建立其上的应用系统如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系统可以调用这些接口,从而建立一个企业应用系统集成和安全运行的平台。

    而在现实中,处于企业信息化架构底层(之上为数据库层、系统功能层、门户层等)的企业操作系统并没有实现统一,也不大可能短时间内实现统一,结果还是不能全面有效地解决集成问题。客户就会困惑:到底何去何从?怎么才能求得更理想的解决方案?这背后就涉及到软件厂商需要共同遵守的统一标准问题。

    对于共同遵循行业的既定标准,既然专业系统由各个专业软件厂商开发,系统之间又有信息互通需求,就客观要求各个软件厂商共同遵循的中立的接口标准、协议等,如常见到的网络应用中的TCP/IP协议、ARP地址解析协议等,以及XML、WEBSERVICE、LDAP等标准。只要有了这个基础,实现系统集成总体上都属于技术范畴问题,属于一个动态的迭代开发问题。

    减少客户的困惑,呼唤企业信息化建设总包服务无论是技术问题还是业务问题,都要做到有效地涉及到管理,而一旦提到信息化集成管理,客户普遍的感觉是困惑,选择“一家化”方案背后的部分原因也正在于此——省事就是最大的价值。而“专业 集成”路线是否可借用“一家化”方案中的“一家化”管理模式呢,也就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可否引进“信息化总包”服务呢?如同工程建设方选择一家工程总承包单位一样,让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包方来管理专业系统提供商,由它来牵头来解决整体性的管理协调、系统集成等问题不啻为一种模式的借鉴和探索。有效的技术实现加上科学的管理保障,将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专业为本,集成为纲。施工企业的整体信息化正是通过集成才把需要连接的专业系统关联起来,才把企业信息化大网编制起来。这其中,集成充当了企业各个系统之间连接的绳索。同时,集成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多数情况下不存在信息化建设一片空白的企业,如企业已经有了软件工具在应用、部门业务系统在应用等情况,如何发挥既有的企业信息化资产价值,集成是一种必然。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总包服务,总包方管理的核心就是系统集成。